刻石文十一種金石文(鐘鼎文、甲骨文、刻石文、璽印文、泉布文、鏡鑒文、權量文、兵器文、古陶文、瓦磚文、簡牘文)之一。包羅碑碣文、摩崖文、墓志文、造像記文、經幢文等,書體名目亦多。 刻石文歷史悠久,以 〈石鼓文〉、〈秦刻六石〉最古。入漢盛行,尤以東漢之漢隸名碑殊多,其名碑大凡用篆體書額,篆額之風持續甚久。三國時期行禁碑令,故名碑鮮少。六朝時期刻石得興,北魏盛行墓志,進入刻石新時代。自隋入唐。為楷書碑之全盛時代,不少名碑流傳至今,又出現行草碑,使刻石文達到登峰造極。宋、元兩朝亦有杰出刻石,多呈傳統風尚,優秀書家皆注重承襲此傳統。明、清以降,佳品甚鮮。 刻石文之研究始於北宋。歐陽修《集古録跋尾》蓋為先驅者。其後,論述者甚衆,有趙明誠 《金石録》、黄伯思《東觀余論》、陳思《寳刻叢編》等。明代崇帖抑碑,無此類名著。至清,“碑學派”抬頭,碑學諸著集注,一時又出現盛况。→見【碑學】 |